醫師讀報:關於間歇性斷食的秘密?!

健身風氣盛行
不管是街頭鄰居或是名模藝人
大家都多少會有上健身房的習慣
人魚線、六塊肌和小蠻腰更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好身材(以下示意圖,取自網路圖片https://zi.media/@yidianzixun/post/xY1buF)

所以各式各樣的減脂奇招都現於江湖
然而
濫竽充數的健身概念層出不窮
前一段時間流行的生酮飲食法也被許多文獻反駁
懷疑其之有效性與副作用
/
而最近
斷食減肥法越來越夯
到底是有科學根據呢?
還是只是又被包裝過的郎中騙局
讓我們來讀看看手邊的資料吧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再開始前大家先看看這篇報導助減肥還能降壞膽固醇
真的這麼神嗎?!
又瘦又健康?
/
再開始看看文獻之前
首先,我覺得應該先建立一個觀念(尤其是對長輩而言)
那就是斷食與饑餓之差別
飢餓比較偏向人體對於能量缺乏的生理反應
長期的飢餓甚至會造成人體開始分解自身的器官(也就是蛋白質)來維持基本的生命恆定
斷食簡單來說就是「不吃」,比較傾向會燃燒體內儲存的養分,如肝醣或脂肪等
類似大家體檢空腹的感覺
所以,不要再有不吃就一定會傷身體的迷思了,尤其是現在營養過剩的社會
(因為我媽常看到我沒吃晚餐就會一直叫我吃,我在減脂啊=>在家吃很容易減脂失敗原因)
/


這一次參考的主要是這篇論文Intermittent Fasting: Is the Wait Worth the Weight?
這是一篇回顧性質的文章(Review Article),他去比較了過去許多關於間歇性斷食(IF)的研究
幫大家快速做個總結,其認為
1. 雖然結果有許多變異,在人體研究上,IF對於體重減輕的效果小,且對於一些追蹤代謝程度的指標幾乎是沒有顯著降低的。
=> 在人體研究上,IF幫助看似不大。不過這可能跟研究樣本數和研究方法有關,期待更統一和時間效度更長的研究支持
2. 但在動物模型的研究上,效果顯著。對於腦部認知功能、腸胃道菌叢恆定性、抗發炎等效應都有幫助
=> 動物研究有良好的效果支持

目前看起來,因為IF方式與流派有很多(16:8/ 5:2等等)
所以在人體研究上沒有明確支持其功效(或許說因為文化、人種和方式導致結果分歧)
但因為在動物模型上的成功
我們還不能全盤否認其功效
從許多健身Youtuber本身Case report的影片來看
IF好像有那麼一點效果
/
我認為在營養過剩的今日,可能是新一代減脂方式
畢竟實施16:8的斷食法*
一般人也算容易入門,甚至對於大學生而言可以減少一些餐費
對於一些肥胖的人來說,少吃一餐的IF效果堪比熱量限制,對於胰島素敏感性也有幫助
也是減肥的另一個選擇
對於身體負面的影響目前還看不出來
如果將時間軸度拉長來觀察
或許還會出現新的結論

*註:16:8為16小時的空腹和8小時的進食期,一般來說為不吃早餐或不吃晚餐兩種方法

*版權所有,請勿隨意轉載*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央研究院高中生命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

醫學系面試:自傳篇(一)

學生來信:一次考試失利所代表的意義